微言大义丨文化焦虑症结何在?
文化焦虑症结何在?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7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
马万里
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各种各样文化交织在一起,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对纷繁多样的文化无所适从,极易引起人们对文化前景的迷茫和困顿,这种迷茫、困顿的焦虑感逐渐发展成为了当代中国整个社会所普遍的一种文化心态。这种文化焦虑心态具体表现有:虚捧传统文化、热衷西方节日、文艺创造“三化”趋势等。精准把脉文化焦虑的症结所在正是克服文化焦虑心态的关键点。
一、文化焦虑的表现
当前,文化焦虑的表现有多方面。一是推崇“国学教育”,片面地把所谓的“国学”称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全部,视野只局限在孔孟儒家之学和“四书五经”上。一批专家学者致力于让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传统经典进入中小学课堂,进行所谓的“国学教育”。在急躁的心态中去盲目推崇传统文化,只关注传统文化一些零碎、片面的东西,这样恰恰折射出的是一种文化焦虑心态。二是崇尚西方节日逐渐淡忘传统节日,使我国的文化个性甚至是文化自主性受到了巨大冲击。以节日为例,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狂欢节等各种洋节在我国备受追崇,而国内的很多传统节日则被冷落。尽管我国各地正不断加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但我国的物质和非物质传统文化遗产还是在以惊人的速度衰落。三是热衷于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制作,但文化类综艺却存在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机械化生产等问题。如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华好诗词》等,因为缺乏形式的创新,加之观众选择疲劳,导致口碑下滑。探其本质,文化类综艺还是一档综艺节目,仅仅能起到宣传和普及传统文化的作用,再出色的文化类综艺,也不是拯救文化焦虑的解药。如今文化类综艺的崛起,归根结底是因为它们戳中了当下中国人的痛点——文化焦虑。
二、诱发文化焦虑的因素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衰弱。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产生和泛滥,不断冲击着当代人的价值体系,一些企业只追求经济利益,罔顾其他社会效益,最后导致了市场的恶性竞争、生态破坏等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等思想对人的影响逐渐衰弱,人们开始担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未来,担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被其它强势文化异化或边缘化。随着民族意识、文化保护意识的增强,文化焦虑便随之产生并蔓延。
2、面对外来文化缺乏合理的处理方式。
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思潮交流交融日益加深,多元文化给人们带来丰富的价值选择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由于我国缺少立足于本土文化的文化体系,对外来文化的评判和取舍没有形成合理的方式,使得以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为主导的西方价值观在我国泛滥,逐步消解人们的精神价值,数千年赖以生存的文化模式受到威胁,人们对本土文化的发展前景感到焦虑。
3、文艺创造的“缺钙”现象。
当前,中国的文艺发展表面上繁荣兴盛,可骨子里却“缺钙”,表现主要有:我国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热衷于“去价值化”“去主流化”“去中国化”,崇尚“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文化产品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人民群众的现象仍然存在。单纯的感官娱乐不等于真正的快乐,人们很难再从文学艺术中获得真正的精神快乐,一种对文化和文艺创造的焦虑感油然而生。文艺创造的“缺钙”现象使人们对文化发展的前景更感焦虑。
三、治愈文化焦虑的出路
首先,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一方面,我们要重视中华民族五千年所积淀下来的文化财富,取其精华作为安身立命的文化根基;又要进行批判审视,扬弃其中的消极和糟粕部分,焕发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光芒。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充分结合,用喜闻乐见并符合时代精神的宣传形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优秀文化走进网络,走进生活,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其次,加深对外来文化的认识。外来文化可以丰富我们的价值选择,也可能会导致崇洋媚外。因此,要辩证的看待外来文化,引进外来文化的同时要不失本土文化的血脉,通过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交流、借鉴,达到以他山之石琢己之玉,同时也能贡献己琢之玉为其他文化的他山之石的境界。
最后,坚守文艺创造的原则。文艺创作的方法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作出生命力顽强的文化产品;才能创造出能引发人民群众共鸣的文化产品。
焦虑产生危机感,危机感催生反思。文化焦虑不应该仅仅是忧患和反思,而更应该促使我们理性的去思考当前文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精准把脉文化焦虑的症结从而有效的克服文化焦虑。
推荐阅读
♢End♢
爱你,我们走心。
编辑 / 刘星煜
校对 / 刘旭阳、欧芳艳
小研,因你更好看